关于「记忆」的记忆——读《认知心理学及其启示》(上)

cover

哪里没有兴趣,哪里就没有记忆。——歌德

提到「认知心理学」,没有学过的朋友,或许会觉得它是专业性很强的领域,与日常生活离得远。其中的术语,显得晦涩难解,比如说,「认知」、「认知心理学」与「认知科学」是什么意思,分别有什么区别,它们有什么实用的指导意义呢?

但其实,有人的地方,就有「认知心理」。它与我们的生活,息息相关。它研究的是关于我们的「感觉」、「记忆」、「语言」。还有,我们如何「推理决策」和「解决问题」等。换用当下一些「知识付费」课程里常见的用语,这些知识都是关于人类社会的「认知思维」和「底层逻辑」,是一通百通的,可以举一反三,以此类推。例如,对于科技行业的产品经理,他们需要熟悉基本的心理学知识。在《俞军产品方法论》一书里,前百度及滴滴出行的副总裁俞军,他的产品经理书单,就列出了认知心理学的书籍,包括这本《认知心理学及其启示》。我想,了解人类的基本认知,也就是了解目标用户的基本认知。不管是做什么产品,都可以得到启发的。

而心理学专业的同学,也许会对「认知心理学」教材的学习,感到「刻骨铭心」。回想起,各种脑部结构图里的「颞叶」、「海马体」,还有各种生涩概念「图式」、「知识表征」,以及各种交错的函数线条,翻开书页,容易读得头脑发麻,不明所以。

其实,读书也可以一路风光无限的,在读这本教材时,我就地取「法」,采用书中介绍的PQ4Q阅读法,带着好奇心来翻书,以「问题」驱动来做笔记。惊喜的是,阅读这种原本晦涩的专业教材,也收获了不少乐趣。

以至于,我更多地「记忆」到了关于「记忆」的知识。

记忆大师-约翰·安德森

此书的作者是约翰·R·安德森(John R. Anderson),他是卡内基-梅隆大学心理学系和计算机科学系的教授,也是美国科学院的院士。
而此书的译者之一是他的弟子秦裕林。秦裕林在译序里,点明了师父的专长。他是「记忆」领域的公认大师。

本书一共14章……其中的2个单元中有3章与记忆与学习有关,其系统和深刻细致程度远超国内外的其他认知心理学教材。

固然是因为记忆是一切高层次认知的基础,同时,也因为作者本人是国际公认的该领域的大师。

老师划重点了,是「记忆」那两章。如果时间有限,只读重点,就读它了。

在谷歌学术主页上,我做了一个交叉验证,发现他的一篇四千八百多引用的论文,包含了「记忆」的字眼。

anderson_google_scholar

看来,约翰-安德森是记忆的学术权威,记住他的研究,获得启示,大体没错。

所以,关于这本书,我们来谈谈大家都有的「记忆」。

我们的当下记忆,大脑是如何处理的?

本书中,第六章回答的问题是:我们对于当前环境中的事物,是如何将其处理,并记在脑子里的。

短时记忆

最初,在上世纪 60 年代,「短时记忆(short term memory)」的概念成为认知心理学的重要术语,由阿特金森和希夫林系统化地发展,人脑中存在一个「短时记忆」流程。学者们认为,「短时记忆」好比是一个「短时加工站」,人们对身边的事物投向了注意力之后,会进入这个加工站,因为其容量有限,新信息会挤占旧信息的存储空间,所以,需要人们反复地复述某些信息,才能长久的记住它。也就是说,当下的信息,变成「记忆」,进入「长时记忆」之中,被储存下来。比如说,一些实验发现重复多次,被试记得再认一些数字,会记得更准确。兰德斯认为信息在「短时记忆」中「服刑」越长,就越可能被记住。

可是,其他研究也有反对证据 ——「复述」信息,并不是信息进入「长时记忆」的保证。比如说,格兰博格做了一个实验,「忽悠」了被试,让他们在2秒钟内学一个四位数字,然后分别间隔2、6、8秒复述一个单词,他们误以为要测试的是对于数字的记忆,但其实,测试的是他们复述的单词。他们复述单词的时候,是被动的复述。结果,对应的测验正确率是11%、7%和13%。这说明,消极被动的复述,记忆效果不佳。

我也有过被动复述的经历。在中学时期,在课堂上,我跟着老师重复朗读课文,但我毫无兴致,只是无精打采,神游物外。结果,在考试时,我也没背出来几句课文。

工作记忆

Baddeley

后来,认知心理学家巴德利提出了「工作记忆(working memory)」模型,来取代「短时记忆」,以解释人们的记忆,在短暂的时间内,如何处理当下的信息。这个「工作记忆」模型,得到了四万多次的引用,这说明更多的证据证实,人们在处理当下的记忆时,更可能使用的是「工作记忆」系统。

「工作记忆」系统,通过「中枢系统」来控制两个伺服系统,包括「视觉画板」和「语音回路」。比如说,在心算35乘以23时,你可能是这样的:一边脑补「乘法公式画面」,一边说出「35乘以23等于105」的声音。看来,有人的做事时,随手在纸张上「涂涂画画」,喜欢「自言自语」,并不是神经病,而是会利用「视觉画板」和「语音回路」来帮助辅助记忆。

它的容量有限,一般能容纳5-9块信息,比如说,一般人在短时间内,是记不住超过十件事的,往往是容易记住三四件事。这就是为什么,不少人在说话时,喜欢先说「我主要有三点意见……」。

我们的当下记忆,大脑是如何记下来的?

增细加工

平常,许多人想要加强记忆,他们的做法就是一遍又一遍的复习,打开书本,一遍又一遍地回看,做标记。有时候,因为喜新厌旧的人类习性,读着读着,他他们便昏昏欲睡,还对记东西这件事,越来越抗拒。
打个呵欠,听过的音频书,左耳进,右耳出,就像吹过的耳边风。手机上刷过的电子书,阅后即「忘」。换句话说,信息只是在「工作系统」里流转,没有被保留下来,存储在「长时记忆」里。

而我们「工作记忆」系统之中的短暂记忆,有一部分会被遗忘,另外一部分信息,需要经过大脑的「深度精细加工」,才会被长久的记住,比如说过了几天,甚至几年,我们也能记住其他时空里出现过的信息。这就是记忆进入了「长时记忆」之中。

那么,到底怎样,可以让记忆进入「长时记忆」的呢?研究发现,更可能的原因是,信息经过了大脑的「增细加工(elaborative processing)」,它又叫「精细加工」,意思就是对需要记忆的东西,补充与它相关的额外信息。在1979年的一次心理学实验中,斯坦和布兰斯福德发现,如果被试得到的补充细节跟要记住的句子很有关联,那么,这会大大提高被试回忆句子的准确程度。

比如说,要回忆的句子是「The fat man read the sign」。

如果给被试一句提示,是有相关背景信息的——「warning about the ice」。因为,上一句说胖男子读到一个标识,下一句说标识提醒的是冰块。两句话之间,是用「标识(sign)」逻辑关联的。采用这样的辅助信息,被试们的回忆效果最好,10句话平均能记住7.8个。

如果是让被试自己来补充细节,也就是自由发挥,10句话他们平均记住5.8个。

如果不补充细节,只是看句子呢?被试们平均可以记住4.2句。有趣的是,如果给被试一句不相干的话做提示——「that was two feet tall」,被试们平均记住的句子最少,只有2.2个。

这种句子填空的实验任务,让我联想到了著名的记忆辅助软件Anki,它的记忆卡片,分为正面和背面,正面写问题,背面写答案。它还可以自定义其他区域,有人就补充高级的模板,包含「疑问区」和「扩展区」等等。

怎么样做深度加工呢?要点就是:扩充+有关+多多益善。我想,对某个术语和方法绘制网状的概念图,节点之间的横线上,标注有意义的逻辑关联。也就是图示卡的样式,从一个节点开始,找关联,再扩展,然后就像一张铺开的网络,往外扩张延伸,这样会强化记忆。所以,我也装了概念图绘制软件「cmap」,来绘制概念网络图,这样能够大幅压缩信息,帮助我记忆和理解复杂的事物。

概念图示例。来源:cmap官网

概念图示例。来源:cmap官网

PQ4R阅读法

在「烧脑」的学习任务之中,不少学霸采用的「自问自答」、「日记回顾」、「费曼学习法」和「错题温习」等等,都属于这本书中提倡的「PQ4R阅读法」(Thomas & Robinson,1972)的一部分,这就是一种「增细加工」的方法。

PQ4R法的核心是“学会提问”和“学会解题”,科学实验证明,PQ4R法是一种对知识进行深层精细加工的阅读法,能够有效提高人们解决问题的能力。比如,研究人员弗瑞斯(Frase,1975)发现,在阅读课文时,对材料「增细加工」,大有好处。在实验组中,被试在阅读时,需要对课文进行加工,以回答预设的问题。结果,他们比只读课文的控制组被试,在答题正确率上更高,64%比57%。此外,弗瑞斯同年的另一个实验发现,尽管,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,都有助于记忆,但自主「提出问题」似乎更有益处。研究发现,阅读课文时「自主提问」的被试,在测试到相关问题时,正确率70%,而没有「自主提问」的被试,测试正确率只有50%。

这四个字母是什么意思呢,PQ4R法怎么操作?

PR4Q.jpg

PQ4RR指的是PQeview-预习,Qustion-提问,Read-阅读,Reflect-思索,Recite-复述,Review是复习。这些步骤具体是什么意思呢?举个例子,我现在手头拿着一本《自然语言处理入门》,我要读第一章的第一节“自然语言与编程语言”。

我的阅读步骤是:

第1步:预习-Preview。我们无需从头到尾,逐字逐句地阅读所有内容,而是概览这章的目录,查看里头都写了哪些标题,从而确定本章的主题和关键术语。这一节的主题,是标题“自然语言与编程语言”,其中分了6个小标题,分别是词汇量、结构化、歧义性、容错性、易变性和简略性。

第2步:提问-Question。在完成了上一步之后,我们可以对本章节的主题,带着知性的好奇心,进行提问。比如,我提出的疑问是,书里是如何定义「自然语言处理」这个术语的?「自然语言」跟「编程语言」有啥区别呢?

第3步:阅读-Read。提出问题之后,带着好奇和疑惑,翻开书本,跳读和翻读,仔细阅读章节里头的文字,寻找答案。

第4步:思索-Reflect。思考的时候,脑子转起来,把里面的术语和例子搞懂,最好能够关联到自己熟悉的事情来。比如说,在理解「自然语言」这个术语的时候,我就会回想起平常我们说话的习惯,试着去理解「自然语言」的特点。

第5步:复述-Recite。复述这种方法,跟很著名的「费曼学习法」类似,用自己的语言把某个事情讲清楚。如果只是单纯的阅读,很快就会遗忘的,但是复述出来,写出来,能够让我们记得更牢。下面,是我复述「自然语言处理」所写的文字:

「自然语言处理,是一个结合了语言学、计算机科学和人工智能的交叉学科,它研究的是人与计算机通过自然语言进行沟通的方法。比如,我们对智能音箱说话,让它播放某一首歌曲,就是一种自然语言处理的应用。」

第6步:复习-Review。古人说「温故而知新」,「温」就是复习的意思。书读完之后,我们可以在心里回顾一遍,试着回想其中的重点。在介绍这个例子的同时,我已经把刚刚读完的内容,在脑海里过了一遍。现在回想起来,真的是记得更清楚了。

我觉得,复习的间隔周期,还可以逐渐拉长,就像Anki软件采用的「艾宾浩斯遗忘曲线」那样,记不牢的,复习间隔更短,比如半天、一天或者三天复习一次。若是记得牢的信息或知识,复习时长,间隔更久一点,一周、半个月或者一个月以上,等等。

启示

总之,借助「硬核」认知心理学的研究,明白了「工作记忆」的原理之后,我们在做事时,可以一边做,一边解说,或者是画图做示意,都能让自己更好的处理当下的任务。

而利用「PQ4R法」来阅读,自己建构独一无二的阅读体验,使得阅读变得愉悦,充满探索的惊奇,还能「内化」阅读记忆。

学而时习之,不亦说乎。我决定了,今后就采用「PQ4Q阅读法」。你呢?不妨一试。

黄建迪
2020/1/27

(版权声明: 本博客所有文章除特别声明外,均采用 CC BY-NC-SA 3.0 许可协议。转载请注明出处!)